中化新网讯 在8月8日于江苏宜兴召开的第十一届晋冀鲁豫苏皖六省化肥发展座谈会上,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高级顾问杨春升指出,“双碳”目标给行业带来的不单纯是压力,其中也带来新的机遇。
2021年世界银行发布的《海上运输脱碳路线图》,综合评估确认氨氢燃料是船舶运输中最有前途的零碳燃料。挪威、荷兰、澳大利亚、沙特等国家均已启动氨能大型项目建设,将氨作为未来能源国际贸易的新能源载体。德国正在讨论修改规范,要求液化天然气进口终端从2044年起具备进口绿氢或氢衍生物(如氨)的能力。
氨氢融合发展能够充分发挥氨作为储氢载体和零碳燃料的巨大优势。合成氨产业一旦被视为零碳燃料来源,将从化肥、化工领域大规模跨越到航运、海上风电、光伏、造船、储能等领域。
甲醇是发展氢能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,是含氢量最高的常温液态燃料;储存、运输便利,是理想的储氢载体。甲醇用做燃料已推广多年,用做储氢载体,易于与新能源装置耦合发展,通过车载甲醇制氢,具有明显的成本和安全优势。甲醇的热解和输送比液氨更容易,缺点是仍有少量碳排放。
杨春升指出,要想进入新能源市场开拓发展空间,核心问题是必须切实抓好煤制氢和氨醇的减碳工作。一是通过工艺优化减排一块。企业可结合自身情况开展清洁能源替代改造,落实能源梯级利用和余热余压回收利用,推动企业产品结构、生产工艺、技术装备优化升级,通过工艺优化降低碳排量。
二是利用二氧化碳资源化技术吃掉一块。煤制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而且排放集中,省去了碳捕捉环节,回收成本可大幅降低。随着新技术的开发,二氧化碳制化学品的新技术不断涌现,如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、二氧化碳生产碳酸二甲酯、二氧化碳生产生物基化学品、二氧化碳生产可降解塑料等。靠近油田的企业可以直接将二氧化碳输往油田回注采油。
鲁西化工与中化中央研究院低碳化工研究中心及西南院合作开发的“低能耗两段式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” 6月30日顺利通过石化联合会的科技成果评价,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,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又一项工程示范。
三是通过与新能源耦合发展均掉一块。山东省4月发布的《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》提出要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,引导企业和化工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、分散式风电、多元储能、高效热泵、余热余压利用、智慧能源管控等开发运用,为化肥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耦合化工产品生产提供了政策支撑。
杨春升认为,只要能够找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途径,以煤为原料的氮肥、甲醇企业完全可以实现低碳化发展,在新的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。
杨春升指出,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经济发展都还要仰仗煤、油、气等化石能源。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最后